孩子厌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沟通方式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叛逆、厌学或者情绪无法控制等行为会让父母极为困扰。
不过,孩子不会突然变“坏”,往往是家庭中某处关系出现问题,孩子需要被看见,因此冲突是家长和孩子从关系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机。
小丰,男,14岁,初二学生。
半年前,小丰的成绩持续下滑。一开始家长以为孩子是出现了假期综合征,想着过一段时间就好,没想到小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老师告诉小丰的家长,小丰在上课时经常走神,不听课、不交作业,经常找借口逃避上学,屡次和同学发生冲突。
一回到家里就躲进房间,拒绝和父母沟通。妈妈说话有时还听一听,爸爸说话完全不听,只有通过妈妈传话才能实现跟爸爸之间的沟通。
妈妈反复劝说没有效果,于是带着小丰来到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丰重拾对学习的兴趣,父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改善。
一、孩子厌的或许不是学而是人
小丰之前的成绩一向很好,突然产生厌学心理,可能并不是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厌烦心理,而是外在突发了什么事件导致他的学习动力不足。
咨询师和孩子沟通下来,发现孩子厌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和亲子沟通模式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厌学,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小丰和原来的同桌原本相处十分融洽,两人经常讨论学习和游戏。然而,他的同桌因家庭变故转学到了其他城市,这让小丰倍感不适。
随后,小丰被安排与一位新同桌坐在一起,但新同桌却让小丰十分反感,比如对方说话夸张、打小报告、撒谎等行为更是让小丰心生厌恶。小丰甚至表示,每次看到新同桌都会产生想要动手的想法。
上学和讨厌的同学待在一起这件事让小丰感到无比厌烦,他曾向老师提出换座位的请求,但遭到了拒绝,这使得小丰越来越讨厌待在教室,开始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同时,小丰的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小丰未能达到他的期望,便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尤其这段时间成绩下滑,每次小丰一回到家就会迎来爸爸的批评和指责。
「成绩为什么会降低,你长脑子没有?」、「为什么不说话?笨得像猪一样」、「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
这些批评的话语让小丰的压力剧增,而妈妈的言辞,在他看来,似乎也是在帮爸爸说话,这让他愈加反感。
小丰在家中难以找到理解和支持,他开始选择逃避,回到家里就躲进房间里,不愿意面对那些让他感到窒息的批评和指责,拒绝和家人沟通交流。
二、全面客观认识他人,学会调节负面情绪
小丰目前存在比较大的人际社交障碍,看不惯同桌的行事作风,由此产生厌学心理。
咨询师采用OH卡的360阅人术引导小丰重新思考,避免不理智判断,减少情绪化互动,让他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他人,而不是掉入全盘否定和标签化的思维陷阱中。
他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复杂而多面的,包括他的同桌也是如此。虽然同桌确实存在一些缺点,但同样地,他也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欣赏的优点,例如乐于给其他同学讲解题目、上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等。
这些正面的特质让小丰开始重新审视同桌,也让他更加明白,在评价一个人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同时咨询师利用CBT认知调整,帮助小丰明白自己对于同桌的负面情绪并不是来自于事件和人物本身,而是自己的角度立场和看法;
与小丰深入探讨了人际社交的技巧以及有效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小丰开始主动与其他同学建立友谊,逐渐走出了之前的孤独状态。
三、改掉错误的沟通模式,与孩子重建亲子关系
孩子厌学的直接原因已被揭示,而要有效解决厌学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进行清晰和深入的沟通。因此,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如果有6种错误的角色,会使得亲子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差。
亲子沟通中父母的六种错误角色
1、指挥者
这一类型的父母喜欢掌控所有事情,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自认为负向的情境。
常见话语:“不许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许玩游戏!"
2、审判说教者
这一类型的父母经常不加了解事情的原委就宣告孩子有罪,力图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孩子。
常见话语:“成绩这么差,肯定是你没用功;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这样。”
3、万能者
这一类型的父母喜欢表现出自己无所不知的能力,常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
常见话语:"看啊,我说的没错吧,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4、批评者
这一类型的父母最喜欢以严苛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常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欲望。
常见话语:“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很厉害吗?;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5、心理分析者
这类型的父母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到孩子身上。
常见话语:"为什么你会用这种低阶的方法,我觉得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你又在胡思乱想吗,你总是爱钻牛角尖。”
6、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孩子,在孩子真正碰到困难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是小问题。
常见话语:"放心啦,不会有事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
小丰的爸爸扮演着严厉的批评者角色,对孩子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孩子没有完成要求或者没有达到目标结果,便会采取嘲笑和挖苦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然而,父母的讽刺和挖苦比打骂的后果更加严重。这些话语并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勇气和自信。
长时间下来,小丰变得自卑,心态变得消极,开始破罐子破摔,放任自己对学习“摆烂”。
通过沙盘游戏,咨询师帮助小丰和爸爸看到他们缺乏尊重、疏离冷淡的家庭互动模式,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亲子关系日趋紧张的内在原因,促进亲子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小丰的爸爸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模式,学习用宽容和肯定去滋养孩子的内心,小丰也开始认真听爸爸说话。咨询师引导他们彼此不再对抗,学会理解对方,并在互动中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同时,咨询师利用OH卡的“英雄之旅”,引导小丰给自己的内在力量赋能以及找寻内心真正的方向,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规划,让小丰明白学习对他的重要性,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经过10周的心理咨询,小丰的情绪状态良好,跟爸爸的亲子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提高,能自主学习,有清晰的目标感和方向感。
本文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医学科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