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篇》第一章_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5-07-11 | 来源: | 点击数:21421

心理健康

  1.什么是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我们先要从什么是健康说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确定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定义,但一直没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或标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与评价要素也是一个空白。最近,我国心理卫生专家们通过反复调查与研究,确立了中国人心理健康6条标准与评价要素:①情绪稳定,有安全感;②认识自我,接纳自我:⑨自我学习,独立生活;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角色功能协调统一,即行为符合年龄、行为符合环境、实现个人满足;⑥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差距,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训练,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了心理健康标准,应该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

  2.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国内外心理学家认为,保持情绪稳定、寻求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和措施。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目标明确。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上要有意义、有目标,这样会使人情绪高昂、执著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2)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参加并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冲突;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把变化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学会应付变化的外界环境,并锻炼情绪的可塑性。

  (3)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遇事莫慌,致力于问题解决,不要被消极失败的念头缠绕;做生活的主动参与者:对自己的命运、思想、情感和行为有正确的评价,努力矫正消极行为与情绪。

  (4)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生活中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压力会引起人身体中应激水平的增加,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有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会减轻压力对人的影响。

  (5)适当宣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

  总之,要保持身心健康,除了要保持情绪稳定、适应环境、积极认知、宣泄和应对压力外,还要重视体育锻炼、张弛有度、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3.什么是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从医学角度讲,症状表现上很难区分亚健康和疾病,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外在表现:  

  (1)心神不定,焦虑万分,对任何以前很容易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没有把握,担心马上会大难临头。

  (2)烦躁不安,坐卧不宁,听见任何声Ⅱ向都会烦躁,总有吵架的冲动。

  (3)强烈的妒忌心理,对谁都不服,即使当面迫于环境勉强欢笑,背后会用最恶毒的语言发泄不满。

  (4)恐惧心理,害怕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

  (5)记忆力下降非常明显,在关键时刻脑子会一瞬间空白,对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忘记,经常下达前后矛盾的指示。

  (6)反应迟钝,对新鲜事物不接受或拒绝接受,身体的灵活性下降,判断能力也受到影响。

  (7)强迫症状,例如有洁癖倾向;做一件事情之后会反复地确认好几遍等等。

  (8)抑郁,表现心情差,兴趣下降,自我的评价降低,对未来悲观等。

  长期的亚健康状态会降低生活的幸福感,如果不加以调节或治疗,还有可能发展到疾病状态,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或者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身疾病。

  4.如何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

  (1)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即能正确的认识现实、分析现实,并主动地去适应进而去改造现实,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2)调整心态、控制情绪。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想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经常保持开朗、乐观。

  (3)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分要求,并切合实际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4)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做到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相聚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无孤独。

(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学习。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聪明才智,并从成果中获得满足和喜悦,把工作学习当做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5.什么是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实际上是比较笼统的称呼,一般分为轻型精神障碍与重型精神障碍两大类。前者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后者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称精神病。

  轻型精神障碍,如神经症等,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等。这些症状我们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比如在高考、结婚、离婚等人生出现重大变化之前,大部分是过渡性的或阶段性的。如果这种焦虑持续存在,无法自我调整,并且影响其社会功能,就达到了神经症的水平。

  重症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等,发病率在1%左右,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个发病率是不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家庭的贫富差距、生活的环境影响的。

  由于心理一词比较宽泛,国内民众在习惯思维中常把心理倾向于指正常方面,而精神则容易使人联想为病态的心理行为,这就是在现实中,许多人可以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而不能接受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因。

  6.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心理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否明显。正常人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异常现象,主要有以下情况:

  (1)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并随着时过境迂而很快缓解。

  (2)强迫现象: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3)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是严重的疾病,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他们一般都积极地去医院检查身体,检查后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属于正常现象。

  (4)偏执和疑心: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5)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等,但是经过确认后,自己可以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必视为病态。

  7.怎样帮助身边有心理异常昀人.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如果在同样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或心理体验,则这种现象或体验便很可能是异常的。绝大多数人的异常心理会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只有持续超过3个月,而且明显引起上班迟到、工作效率低、工作成绩下降或者社交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等,才会被认定为病态。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或心理体验,与其所处的环境明显不一致,甚至相反,则这种行为表现或心理体验有可能是异常的。

  当发现身边有人出现心理异常时,我们应该陪伴他们,尝试进行沟通。注意不能简单地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应该倾听他们的内心,尝试尽量地去理解他们,提供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帮助。如果有必要,应建议他们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也可以陪伴他一同前去。

  如果遇到严重的心理异常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不能恐惧、回避、嘲讽、激惹对方。与对方进行平和的交谈,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了解心理异常出现的原因。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应注意转移他们身边的危险用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通知其亲属,劝说其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在病情严重时,应与精神专科医院、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8.什么是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活动,机体生化发生变化,由于持续紧张中枢神经细胞出现抑制,使人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下降,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常带有主观体验,并不完全是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

  产生心理疲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很多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此外,繁杂的信息轰击、住房拥挤、噪声、工作条件恶劣、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等,也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恢复。心理疲劳同生理疲劳一样,本身是一种阻遏性机制,迫使机体进入休息状态,从而避免受到继续伤害,对机体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此时人们未能正视这一点,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疲劳,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过度的心理疲劳便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成为心脏病、高血压、肠胃病乃至癌症等疾病的致病因素。

    9.如何面对压力.

    压力是一位无处不在的陪伴着我们的“老朋友”了。有的人总念叨它,却认不出它;有的人总被它侵扰,甚至被逼入绝境。没有适当的压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的生活会将在碌碌无为中悄然度过。当我们为虚度和荒废而感叹后悔时已是逝者如斯夫,无法挽回。接受压力的存在,适应压力的生活,控制压力的强度,适时释放身心的压力,这是智者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是,所谓面对和缓解压力,实际上是说面对不同的压力源,我们应作出怎样的压力反应才能有益身心健康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压力来源,减少不必要的压力。过高的目标,消极的态度,狭隘的观念,僵化的思维,都会歪曲或放大压力的影响,使我们陷入思维的陷阱。因此,觉察和反省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叫停不良思维过程,反问自己“这是事情的全貌吗”、“别人也这么想吗”等等,有助于理清真正的压力来源。面对压力,自助的方式可以有正向思考,适当休息,宣泄情绪,运动放松;求助的方式可以是向朋友倾诉,寻求家人支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等。

10.有哪些放松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来自工作或是家庭的压力,总会让人感到焦虑烦躁,那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应该如何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呢?

   (1)呼吸放松法。深呼吸可以缓和即将爆发出来的情绪反应。从鼻子吸气,慢慢的流经腹部,然后到肋骨,再慢慢地从鼻子呼出这些气,轻轻地说声放松。

  (2)肌肉放松法:在3分钟的时间,可以重复做下面几个动作放松:①坐下,闭上眼睛;②持续吸气6秒钟,同时尽量收紧你的肌肉;⑧慢慢呼出你吸进的气,同时让身体松弛下来,然后有节奏地呼吸20秒;④再重复两次即可。

  (3)浸泡热水:洗热水澡是最古老的镇静方法,要放松自己,最好浸泡在比自己的体温稍高一些的热水里,日寸间不要超过l 5分钟。

  (4)散步:可以去散散步,一段l0分钟的轻松散步,可以让紧张的情绪得以疏解,效果可持续l-2小时。

  (5)运动:规律性运动可能是解除压力最实际的方法。做40分钟的运动,可以减少压力长达3小时,若是相同时间的休息却只能让你轻松20分钟。

  (6)心理咨询:所有关于压力解除的观念,强调的就是利用一些技巧来平衡过多的压力,并不是要让自己什么压力都没有。所以若不能自己调节,应该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11.情绪状态对健康有何影响.

  情绪状态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消极的情绪可以使人致病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而积极的情绪可以治疗疾病。

  情绪状态对健康的作用有三条途径:①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②通过结节漏斗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③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力。

  如人在愤怒激动时,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惊恐时,皮肤血管收缩、脸色苍白、竖毛、出汗;兴奋时,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亢进;悲伤时,消化功能受抑制、食欲下降等。强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能力降低,对健康不利。

  消极的情绪可以致病。愤怒、焦虑、忧郁、悲伤等不良情绪可以产生或诱发各种各样的疾病。愤怒、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而忧郁、悲伤易引起副交感神经为主的疾病,如癌症、溃疡、哮喘、皮肤病等。

  积极的情绪可以治病。高兴、愉快、快乐、满意等情绪,以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为主,通过受体调节使免疫力提高。不但对人无害,而且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可以治疗人们的疾病。情绪经常处于良好状态的人,不但得病的几率少,而且往往能够长寿。

   12.怎样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习的烦恼、工作不称心、恋情受挫、家务事的烦琐等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如果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发展为心理疾病,从而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情绪不好的时候应该如何调节呢?

  (1)倾诉:向亲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委屈等。如果觉得向亲人、朋友、同事倾诉都不合适,可通过写日记或找心理咨询师,来宣泄不良的情绪。

  (2)尝试做深呼吸: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水平,使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步骤: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子吸气;轻轻屏住呼吸,慢数“l、2、3”!重复3次以上。这种方法对调整情绪很有效,它可以增加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环,有益于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稳定。

  (3)运动:耗氧运动(如跑步、疾走、游泳、骑车等)是一种改变恶劣心情的有效方法。建议每星期坚持运动3~5次,每次至少20分钟。

(4)哭泣:从科学的观点看,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出的能量,调节机体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哭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许多人哭一场过后,痛苦、悲伤的心情就会减少许多。短时间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13.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有何关系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生理健康问题,但是对于心理健康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受到大众的充分关注和接受。其实,保持心理健康与保持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目前,健康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⑧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一病不起。

14.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师持客观、中心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15.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如何促进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可以由生物医学保驾护航,心理健康则主要依靠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支持和帮助。

  心理咨询和治疗能给求助者提供自我探索、发掘潜能、积极自助、寻求健康的机会,每一位求助者都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只是缺少了适宜的外部条件,心理咨询与治疗正是通过平等、包容、接纳、同理的人文互动来影响求助者的心理变化,并由此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与发展。

  16.在哪里可以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包括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和精神专科医院等等。这些机构各有优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如家庭纠纷和暂时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快速得以解决。而像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积累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问题,适合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和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等重症精神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系统的专业治疗,缓解期可以到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继续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普及,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中心也越来越多,但良莠不齐,求助者要充分了解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的资质后再慎重决定是否与其建立治疗关系。另外,心理治疗师是没有资格开具精神科药物的,如需药物治疗,需要到精神科门诊开具。

17.心理咨询和治疗前需要做哪些心理准备

  随着全社会整体上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有了一些心理问题后,选择去做心理咨询和治疗。那么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前,咨询者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呢?

  (1)有主动咨询的意愿:来访者的求助意愿和积极的治疗决心,是心理咨询效果是否理想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不少被动就诊者,即家人或朋友认为他们有心理问题,而被迫前来就诊,易引起来访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心理咨询治疗很难深入和维持。

   (2)杜绝“心理咨询依赖症”:在心理门诊中,有相当多的来访者认为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咨询师听,而由他们把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了,这种依赖心态使得来访者无法获得成长。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3)“一过性”咨询不可取: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很多心理障碍的缓解过程,需要多次,甚至长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支持。对心理咨询过高的期望势必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

  (4)避免双重关系:在选择心理咨询师时,应尽量选择生活中没有其他任何关系的陌生人。这样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内心的真正想法,而咨询师也可以更客观地对待来访者,对于咨访双方都有益处。

  18.没有幸福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快乐和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快速增长的经济并不能保证人们幸福感的持续增长。

  大家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没有了幸福感?

    幸福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人口、文化、心理以及政治等,但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具体来讲,缺乏幸福感主要有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过大的压力。工作压力、住房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等。这些压力让我们处在一个过度焦虑的状态,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喜欢攀比会降低幸福感。处在一个竞争时代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开始互相攀比:谁的孩子会读书、谁家的房子大、谁的工作好……攀比会让人的欲望无限膨大,久而久之,幸福感就会荡然无存。

  (3)缺乏精神支柱。旧社会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却很幸福,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而现在的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4)人际关系疏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工作的繁忙、社会的竞争和彼此间的不信任让大家越来越疏离,这也会影响幸福体验。

  想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从情感、健康、心态等方面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19.如何创造幸福

  幸福与健康关系很密切,欧洲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快乐的修女一般比不快乐的修女多活7.5岁;幸福感与我们的工作也有关系,一项研究发现,快乐的大学生比不快乐的大学生容易找到工作,调查显示,在美国很快乐的大学生比一般的大学生一年多赚2.5万美元。所以幸福快乐也是真金白银,追求幸福也就是追求财富。

   个人如何创造幸福?心理学家米瑞斯卡著有《如何创造幸福》一书。她认为幸福的50%是基因决定,1 0%受环境制约,40%由自己管理。她推荐了下面的方法:第一,要有感恩之心。想想生活中需要感谢的人,并公开表达出来。第二,发掘自己的优点。每人都可以至少找到其中一点,把优点发挥到极致以应对短处,帮助克服生活中的不愉快。第三,与人为善。如每周花一天做五件对人友好的事,并记在日记上。第四,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停下来后会产生较多的多巴胺,它和性爱以后分泌的多巴胺有同样效果。第五,娱乐可以让人放松,游戏可以让人快乐,幽默让人幸福:倾诉,包括描写、表达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

   20.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那么如何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尊和尊重他人,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第二,沟通时要坦诚,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第三,接纳彼此的看法,并积极地倾听对方所表达的信息;第四,彼此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第五,培养幽默感,给予对方适度的赞美;第六,主动地关心对方的成长与幸福;第七,尊重他人的自由与适度地自我肯定表达。

  总之,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交往与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只有真正地欣赏和接纳他人,也认可自身的价值,真正地从交往中获得乐趣的人,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1.生活中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一个平和的心态可以使你在生活中变得充实,在工作中变得有自信,在情感中变得清醒,好的心态能够提升我们的幸福感。那么如何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呢?

  (1)热爱生活:生活包括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总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带给他人一种生活的快乐和希望。此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千方百计创造“乐”的心境,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你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2)学会幽默:幽默风趣的言行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快的情绪,而且能缓解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使烦恼化为欢畅,让痛苦变为愉快,将尴尬转为融洽。幽默具有维持心理平衡的功能。

   (3)学会宽容:理解他人,豁达大度,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否则,“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睡觉都得睁只眼,紧张的人际关系必将带来精神和生理的病变,长此以往,损身折寿。

(4)学会倾诉:郁积在心头的苦闷和烦恼,尤其是内心深处超负荷的重压,绝望的窒息是难以名状的,久而久之将损害自己的心身健康。及时向亲友、同事、心理治疗师倾诉,则可以排郁化结,使受挫的心灵得以平抚,感情的伤口得到愈合。从而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劝导,扫清心灵上的阴霾,重获心理上的平静和人生的支点。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医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建兰新村130号 老年护理院:0931-2403965 心理援助热线:0931-4638858 值班电话:0931-2861575 就诊时间:周一~周五 8:00~21:00
版权所有: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陇ICP备15002606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