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打印

麻风病

麻风病

麻风病,也称为汉森氏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麻风分枝杆菌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及周围神经。潜伏期一般为2~5年。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

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

麻风杆菌可由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唾液传播。

2.接触传播

麻风杆菌还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皮肤破损部位接触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播,如生活密切接触、纹身等。本病虽有一定传染性,但绝大多数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抵抗麻风杆菌的侵袭,一般不会轻易感染。

症状

1.未定类麻风

麻风病早期,皮肤表面可有浅色斑或淡红色斑,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受波及的皮肤部位对冷热、疼痛等刺激变得有些迟钝。

2.结核样麻风

皮损数目少、比较稳定,不对称分布在面、肩、臀、四肢等部位。皮肤可有较大的红色斑块,边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粗糙,可有鳞屑覆盖。受波及的皮肤可能没有知觉且不出汗,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及畸形。

3.瘤型麻风

早期:皮损为浅黄色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广泛对称分布于四肢、面部、躯干等,皮肤表面可有蚁行感,还可出现黏膜充血、肿胀或糜烂。

中期:皮损更广泛,少数斑块可形成结节,四肢呈套状麻木感觉,眉毛、头发脱落明显,足底可见溃疡,淋巴结、肝、脾肿大。

晚期:皮损为暗红色结节,面部结节或斑块可融合成大片凹凸不平的损害,嘴唇肥厚,耳垂肿大,外观如狮。其他包括手脚无法活动、急性,骨质疏松,足底溃疡等。还可引起阳痿、乳房肿大、不育等。

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麻风病的预防首先在于控制传染源,即做到对麻风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加强麻风病的监测和筛查工作,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确诊并启动治疗。

2.疫苗接种: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提高对麻风分枝杆菌的抵抗力。特别是对于生活在麻风病高发地区或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接种卡介苗以预防麻风病。

3.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麻风病的重要措施。应经常洗手、洗脸,保持身体清洁,避免与麻风病患者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

4.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5. 环境消毒与通风:对公共场所和麻风病患者居住的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处理,防止其传播给健康个体。确保居住环境通风良好,空气流动顺畅,以降低麻风分枝杆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和传播风险。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瓜果蔬菜,使体格健壮,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