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打印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一、社交恐惧症概述

社交恐惧症 (SP) 简称社恐,既往也称社交焦虑症, 常见焦虑障碍之一,其核心特征为社交场合或公众面前场景下,害怕自己可能出丑或陷入尴尬的情绪显著而持久,进而导致心理极度不适,常合并有出现脸红、心悸、恶心、发抖、语速增快等症状。

欧美对SP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多, 美、德等国调查研究发现SP的终生患病率可高达 10% 以上,是继重性抑郁和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常见精神障碍;2021 年 11 月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大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参与调查的 255 所高校的 4854 有效问卷中,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轻微 「 社恐 」;6.90% 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 「 社恐 」;严重 「 社恐 」 大学生比例则为 0.64%。发病率方面女性多于男性, 而就诊比例上男性高于女性, 究其原因为男性患 SP 患者焦虑症状通常较女性更为严重, 寻医就诊意愿更为强烈所致。

SP大多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期, 导致患者社交、教育与职业发展阶段均受到较大影响。2003 年美、德一项利用社会功能问卷调查 SP 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SP 患者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50% 患者可发生严重或显著损害,23% 患者存在持续性工作能力受损。SP 是一种慢性疾病, 自发缓解可能性较小。

二、发病原因

SP 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与其他精神疾病类似,目前考虑为遗传因素、人格因素、早年经历、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

Stein 等在 1999 年通过双生子研究数据分析后认为 SP 较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随后 2000 年 Lieb 等人具体计算出直系亲属中罹患 SP 的比直系亲属中无 SP 的人发病率高出三倍多,2009 年国外另一篇研究报告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文章最终算出 SP 患者子女患病风险为非 SP 患者子女的 3.91 倍。

2. 性格因素

高达 88% 的 SP 患者的常伴内向、害羞、敏感、胆怯、易紧张等人格缺陷,另有研究证实:神经质人格的个体在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 性格内向、情绪不稳的个体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由上可知,爱自我批评和否定、完美主义、内向敏感、易紧张人群罹患 SP 风险较大。

3. 早年经历

青少年罹患 SP 风险及严重程度与童年期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有关,童年期虐待严重水平越高,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严重,起病年龄越早。并且这些经历对社交恐惧症有诱发作用。

4.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我们的成长和性格的影响直接而持久,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关系亲密度、家庭情感表达等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后的社交态度。国内研究表明 SP 患者家庭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家庭环境存在明显缺陷。另一项 2013 年研究也表明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及自尊程度越低,病情越严重、起病年龄越早。

三、症状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处于社交场合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出现明显而持久的害怕、焦虑、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为了减轻这些恐惧,患者往往会回避社交场合。患者能够认识到这些害怕是过分和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这些恐惧可影响功能或引起明显的痛苦,还可能会伴发躯体症状,如脸红、 心跳加快、口或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或肌肉抽搐、出汗、恶心或呕吐等。此外,排尿恐惧和呕吐恐惧也是社交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

典型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在处于社交场合、人多的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出现过度的担心和恐惧,害怕出丑或尴尬,例如被介绍给他人、成为被关注的中心、 在他人注视下做事情等;甚至在常见的社交场合都会出现焦虑和害怕的情绪,如在公共场合吃饭、面对别人讲话等。一旦面临这种情况,患者常常手脚无措,出现严重焦虑反应。

为了减轻这些焦虑、恐惧的情绪,患者往往会主动回避这些场合。如果不能回避,在恐怖场景到来前,患者往往会担心很久,甚至可能继发抑郁症状,使他们的社交、上学、工作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儿童临床表现

儿童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儿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出现持久的焦虑,表现为过于胆小、紧张、害羞、害怕或尴尬,对自己的行为过分关注,并有社交回避行为,通常拒绝上学和回避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但患儿与家长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四、相关检查

该病无特殊相关检查,主要是通过一些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一些量表检查可能对诊断有帮助,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等。

五、诊断与识别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 SP 诊断标准如下:

1、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害怕或焦虑情绪。

2、害怕自己言行或焦虑状态会导致负性评价。

3、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注:与成人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的害怕或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4、主动回避社交,或带着强烈害怕或焦虑情绪忍受。

5、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及所处环境造成的实际威胁并不相称。

6、病程通常持续至少 6 个月。

7、害怕、焦虑或回避能够引发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取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8、害怕、焦虑或回避情绪应排除药物 (如滥用毒品、药物) 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9、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 (自闭症) 谱系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疾病解释。

10、 如伴有躯体疾病 (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 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是过度。

六、治疗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苯二氮卓类、β-阻滞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LS)、新型抗抑郁剂、其他药物等。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和动力性心理治疗。

七、预后

社交恐惧症病程长,一般在发病25年后可能痊愈。受教育水平高、发病年龄晚和不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

社交恐惧症尤其易与情绪障碍共病,如躁狂、抑郁障碍等,是一种高致残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八、日常

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放松、平稳的心情等,可缓解疾病症状。

该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进行心理疏导,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在一些社交场合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演,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日常生活管理

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轻焦虑,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等,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家人应给予患者帮助、鼓励和包容,带其在实践中克服恐惧、焦虑和回避行为。

九、预防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年龄较早,多在青少年及成人早期起病,并且患者会有胆小、怕人、害羞等一定的性格基础,因此该病的预防主要在于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以及对可能患病人群的早期筛查。

社交技能欠佳的个体可对某些重要场合的活动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从而减少预期的紧张,以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