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篇》第三章_学龄前儿童期

发布时间:2015-07-11 | 来源: | 点击数:21826

第三章.学龄前儿童期

(1~6岁)

  幼儿期的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在动作发展、语言发展和思维萌芽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和运动尝试着走向外面的世界,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孩子生命中巨大的成就。每一个成就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孩子通过各种话动,体验着控制与释放的过程,与外界取得平衡,内心正在经历深远的变化。一方面,在初步成熟的基础上,孩子开始独立行走、吃饭,自己的意志得以实现,获得了自己做主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觉得依赖过多,感到羞怯和疑惑。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4~6岁学龄前期的孩子,开始简单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喜欢与同伴交住和游戏。家长要帮助孩子从游戏为主的幼儿园顺利步入学习为主的课堂。

  

第一节

快乐孩提  潜能无限——

  幼儿期(1~3岁)

  95.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应主意什么

幼儿期是智慧的萌芽阶段。在神经系统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幼儿在动作、语言和思维等方面迅速发展。巨大的发展潜能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开始独立行走,孩子的生活空间扩展了,可以自主地活动,这是发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独立性的需要,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大好时机。明智的父母意识到孩子独立的需要,尊重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在安全的框架下尽力鼓励、帮助并诱导孩子积极尝试,让孩子能从中体验到自己内在的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逐渐开发,有利于孩子形成宽容自尊的性格。

  相反,如果父母不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过多地限制或者包办代替,责怪孩子添麻烦,就会抑制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害怕犯错误而逐渐放弃尝试和努力,养成对别人的依赖性,影Ⅱ向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过度的苛责还会使幼儿产生愤怒不满的情绪,破坏亲子关系,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埋下种子,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96.发育有敏感期吗     

在发育中存在着一些对环境非常敏感的时期,叫做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特定技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对特定的环境影响更加敏感,特定的事件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教育家蒙台梭利归纳出九种敏感期,分别是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和文化敏感期(6~9岁)。

   如果特定时期的发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受到阻碍,就会丧失发展特定技能的最佳时机,日后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弥补,甚至可能造成发育障碍。如果在1岁前孩子没有听到正常的语言,就会有语言能力障碍。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片沃土,准备接受各种种子的播种开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童年都可以看做是敏感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遵循共同的发展轨迹,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为人父母,首先要尊重自然的法则。对于孩子发育的敏感期,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分辨出孩子成长变化的内在需求和个人特质,尽量为孩子准备适宜于成长需求的环境,支持并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的同时适当帮助、指导。

  97.父母担心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该怎么办

父母担心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对于自身缺乏信心的基础,又有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缘由。现在的压力大,竞争也非常多,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向外面去寻找,去比较。父母的担心一方面有助于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调用各种资源,促进教育的改善;另一方面,过度的担心对于问题的解决适得其反,这种家长自身的紧张很容易把孩子卷进压力的漩涡。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把孩子作为有能力的个体来尊重。孩子是天生的学者,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内在,成长是由内而外的过程,他们会遵循自然的法则不断长大,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另外,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要担负起责任。孩子是你的,你的家庭塑造你的孩子,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成长的过程。父母尽心做好事,孩子自然会在父母慈爱的养育下长大成人。

  

  98.先天和后天哪个更重要

  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人一生中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作用总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先天决定潜力,后天决定如何实现。人在生命任何阶段中的发展水平都是由遗传、环境和自身行为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诸多的心理特征,人格、气质、兴趣和能力,都与基因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人的经历有关。

  不幸的是,人们有时会极端地认为遗传决定一切,对于遗传影响的任何期望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创造自我实现预言。在面对“遗传决定论”的问题上要注意避免危害。强调遗传因素,容易导致忽视了对病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治疗以及生活技能的提高。

  

  99.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有什么影响

  生活早期的经验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影响。同样地,恰当的照顾会逆转生活早期的不利影响。3岁以前的学习经验,通过大脑细胞之间联系的“大量出现”和“修剪”,塑造了大脑结构。在环境贫乏或环境丰富的条件下,作用显著影响到孩子发展的所有方面。当孩子早年生活的环境缺乏正常的智力刺激、营养和关爱时,他们表现得话少、冷漠、智力落后。而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提高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发展。

  怎样为孩子创造丰富化的环境呢?首先,应该在控制环境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孩子随意活动,进行探索。为孩子提供适当多样化的感觉材料,多带孩子接触外界,组织孩子进行感兴趣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父母还要对孩子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辅助孩子与环境进行互动。

   

  100.孩子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动作控制不好,容易情绪不稳,容易累,注意力不集中。由于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幼儿常常控制不好自己。与出生后第一年相比,幼儿的抑制过程进一步发展,逐渐地,兴奋与抑制过程越来越趋于平衡。高级神经中枢渐渐加强了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到幼儿3岁的时候,大脑皮质才能完全和小脑相连,这时孩子才能够对于精细的动作实现控制。

  当然,这一控制过程也要通过逐步的练习来实现。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发育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孩子需要不断地尝试调整。给孩子机会,给他们时间,一步一步地细致耐心地引导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从各个方面学会控制自己了。

     

  101.为什么许多人记不清婴幼儿期所发生的事情

  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3岁的孩子能够记住半年以前的内容,然而大多数人对于三四岁时的事可能什么也不记得了。生命早期几年经验的缺失叫做幼年经验失忆症。那么,消失的记忆到哪里去了呢?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里,大脑的许多神经中枢还没有连接起来。为了形成大脑完整的中枢,大脑发育从产生新的细胞转移到建立并发展细胞之间的联系上。

  婴儿早期,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还很少。从出生到两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飞猛进地增加。当年轻的大脑形成连接的时候,适宜的刺激对于神经纤维的固定并发挥作用十分必要。那些不用的连接会被“修剪”退化。这一事实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许多人记不得三四岁以前发生的事。尽管记忆消失了,生活早期的经验、情感和技能仍然在持续地发挥影响,而且往往是不经意地起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孩子生活早期的经验具有特殊的意义。

   

102.左撇子要尽早扳过来吗

  研究表明,1岁孩子使用左右手的次数接近。随着慢慢长大,使用右手的次数逐渐增多,到5岁以后基本稳定,确定哪只手占优势。左撇子就是先天惯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作为“少数派”,很多都在小时候被父母和老师矫正了。

  随着早期神经发育的进展,左撇子的右脑已经发展成为优势半球。如果强迫左撇子改成右撇子,已经建立的右侧优势半球就要改为左侧,这样做不但要走一段弯路,还有可能造成原来的神经功能紊乱。强迫左撇子改用右手为主,还会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不适与混乱,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孩子用左手还是右手,只是一个习惯问题,父母应顺其自然,切忌矫枉过正。由于用右手做事情时的便利条件,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孩子训练用右手。孩子左、右手都能灵活使用,对促进大脑的发育也十分有利。

  

 103.孩子睡觉难该怎么办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睡觉呢?首先,很多时候是因为觉得不舒服,比如睡前吃得多、消化不良、上火等;被子太厚或姿势不舒服等就会不肯睡。或是由于兴奋、太热或太冷、太嘈杂等,孩子身边没有人安抚,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等。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其他成员的作息时间和睡眠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习惯。

  睡眠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睡眠问题会直接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充足的睡眠能使孩子保持精力充沛,食欲良好,身心健康。关心儿童的睡眠,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首先要让孩子早睡。孩子的生长发育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重要关系。人在睡着后才能产生生长激素,一般在晚九点至凌晨一点为分泌的高峰期。孩子正在长身体,如果睡得太晚,身高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孩子8点前睡觉最好,最迟不能超过9点。其次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幼儿一天要睡足1 2个小时。还要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孩子健康的睡眠。孩子很敏感,父母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他。父母要提前做好准备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睡眠。睡前洗澡、讲故事都有助于孩子安静地入睡。睡前避免刺激的活动。减少不适宜的声光刺激。

  

 104.孩子夜惊、梦魇是怎么回事

  夜惊或梦魇属于睡眠障碍。夜惊往往发生在3~8岁的孩子,大多发生在入睡后l 5~30分钟。孩子在睡觉时突然睁开眼睛,表情惊恐,大声呼叫,意识不完全清楚,说些内容不连贯的词句,有时哭喊着“老虎来了”或“看见”什么恐怖的东西。这时不太容易叫醒,闹几分钟后能再次入睡,个别孩子闹的时间很久,可以长达20分钟,弄得全家不得安宁。如果把孩子叫醒或第二天清早问他,他对当时的情景基本不记得或是只有零星的记忆。

  梦魇是被噩梦所惊醒,醒后只有短暂的害怕,没有太严重的惊恐不安,而且惊醒后很快完全清醒。整个过程不超过一两分钟,醒来后能很清楚地描述刚才的梦境。夜惊或梦魇形成的原因常常和精神紧张有关,比如孩子睡前听紧张兴奋的故事、看恐怖的电视节目。有时初次离开父母到陌生的环境也会造成孩子的紧张不安而诱发。

  对夜惊和梦魇的孩子平时要注意培养他勇敢、沉着的性格,生活要规律,按时睡觉,睡前避免紧张刺激。对一些发作频繁或情况严重的孩子,建议及时看医生。

     

105.为件么孩子吃饭这么难

  孩子不好好吃饭,甚至不怎么吃饭,就是爱吃零食,喝饮料,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事。家长心疼孩子,就给他准备爱吃的食品,甚至有的孩子要家人追着喂饭,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在幼儿时期,开始出现对食物的分辨选择。这时,如果家长再依孩子的喜好任性选择,并提供支持的话,挑食的习惯就此养成。这种情况下,给孩子讲道理很难起作用。习惯成自然,家长在行为上对孩子偏食的助长胜过道理上的干言万语,对不好好吃饭行为的姑息和助长使得孩子在情绪和自我的管理上变得更容易放任和失控。不利于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和自我的成长。因此,对于纠正孩子吃饭的问题越早越好。

首先要合理安排~日三餐,坚持全家规律饮食,以三餐为主,不养成孩子吃零食的习惯。孩子不吃往往是因为不饿,饿了自然就会吃。对于孩子任何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尽可能让偏食的孩子尝试新食物。另外,吃饭就是吃饭。吃饭的时间边看电视边玩,孩子当然就不好好吃了。因此,全家安排专心的吃饭也有助于孩子安心吃饭。

 

 106.孩子光吃饱睡好就够了吗

  孩子需要“温柔和充满爱的照料”。有人把食物营养、信息刺激和爱称为三大营养,所以,让孩子吃得饱睡得好,还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重视让孩子得到丰富的知觉刺激、爱和温暖。环境的作用影响着孩子发展的所有方面,孩子有从外部世界吸取信息的需要。适宜的刺激,会促进孩子感受的发展和智慧的增进,有益于心理健康。过度的刺激反而有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过多地增加刺激量,对孩子心理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孩子从出生到3岁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充满爱的情感联结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父母有时害怕太多的关爱会把孩子宠坏了,但是,把一两岁的孩子“宠坏”不大可能,在这个阶段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感情,长大后才有能力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07.应该怎样训练孩子大小便

  孩子的发展遵循着一些普遍的发展轨迹,许多能力的出现有赖于一定的躯体或神经发育的成熟,这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习技能之前,必须先达到最低的成熟水平。幼儿期的孩子已经渐渐能够控制自己大小便,但这也需要成人耐心地辅助和训练。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说,孩子大小便的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在孩子成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之前,如果父母强迫孩子过早地训练上厕所,超出孩子当前发育水平所达到的能力,会压抑孩子坚持掌握新技能的努力,使他们气馁,遭到失败。

  父母训练l 8个月大的孩子上厕所时,可能会经历lo周的失败和“意外”,甚至有人采取打骂、斥责来训练,不但训练过程延长,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如果他们等到孩子长到24个月时再训练,他们就能在3周内获得成功。父母可以控制上厕所的训练何时开始,但成熟将决定训练何时开始,什么时候完成。完成厕所训练的平均年龄是3岁,女孩略早,男孩略晚。

     

108.理想的养育方式是什么样的

  生命之初,养育者构筑着孩子的环境。父母的养育至关重要,不同家庭的养育风格千差万别。理想的养育方式的特征第一个要素是父母主动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种养育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而且可以将行为问题减到最少。当然,理想的养育也在于父母与孩子气质之间的相适应的程度。比如,同样是对一个沉默型的孩子,缺乏耐心的父母比随和可亲的父母带的孩子出现的问题会更多。养育的另一个要素是父母对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节律、需要和情感的敏感性。例如,妈妈在抚摸、喂养的过程中给孩子丰富的刺激,平等地对待孩子,促进孩子各种技能的发展。

优秀的父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孩子不断成长的需要。他们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关注家庭、工作和抚养孩子。

 

   109.孩子踞妈妈最亲吗

  孩子与妈妈的亲密关系是复杂变幻的。孩子与最亲密的养育者之间在长期的互动中逐渐建立的信任情感联结称为依恋。孩子渴求与养育者亲近,并且努力维持这种亲密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是孩子早期情绪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诸多社会关系的基础。

  研究认为,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情绪积极稳定,养育者能够敏感地觉察和回应孩子的信号和节律;不安全一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表现焦虑、回避,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不安全一矛盾型依恋的孩子表现矛盾,亲近与拒绝并存。

  依恋有持久性的影响。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学前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更多的好奇心,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能力。相反,未形成依恋会有很大的破坏影Ⅱ向。对部分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乏关爱将留下终身的心理伤害。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时,尤其是更换孩子的养育者,依恋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转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

  110.孩子—离开妈妈就哭是怎么回事

  孩子会对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形成情绪依恋,这种情绪依恋的形成有关键期。在8~12个月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情绪依恋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待着,或者和陌生人待在一起,他们就会害怕,会哭,表现出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但当这种现象很严重时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大约有5%的孩子会遭遇分离焦虑障碍。当把这些孩子从依赖者和陪伴者的父母身边分开时,他们很痛苦。有些孩子害怕会走丢,再也见不到父母了。75%的孩子拒绝上学,这将严重危害他们的学业。孩子在生病、亲戚过世或宠物死亡、搬家或转学后,会遇到这种问题。不管诱发事件是什么,

分离焦虑不容忽视。

  虽然孩子可以逐渐摆脱这种障碍,但如果分离焦虑较强或持续1个月以上,父母应该为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111.孩子不器出门,害怕见生人是怎么回事

  婴儿7~9个月的时候,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这是陌生人焦虑的开始。婴儿的社会性微笑主要选择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此时孩子开始参与社会性的游戏交往,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每当孩子遇到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需要以妈妈作为参照系,从妈妈那里寻找信息来理解情境,并确定自己的反应。妈妈对待陌生人的情绪态度影响孩子对陌生人产生焦虑的强度。当妈妈表现出积极、友好的态度时,孩子很少表现出对陌生人的焦虑;反之,当妈妈表现出消极、害怕的情绪反应时,孩子对陌生人常产生焦虑、恐惧或哭泣等强烈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讲,妈妈鼓励孩子与其他陌生人进行交往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陌生人的恐惧和不安,淡化对亲人的过分依恋,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而且也能帮助孩子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规范,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112.妈妈的心情总是不好,客影响到孩子吗

孩子是敏感的,天生就懂得“察言观色”。当妈妈处在消极情绪状态时,3个月大的孩子就会表现皱眉或者哭泣。幼儿能够识别并且理解妈妈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相应地作出反应。当妈妈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时候,对孩子会更有耐心,积极沟通,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式,去体察、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去自我探索。这样孩子通常也会给予积极地回应,“问题”行为自然就少。当妈妈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对孩子的许多需求漠视不理,孩子就会敏感地意识到妈妈的消极状态。于是,孩子就会尝试各种各样的表现来重新唤醒妈妈的注意,比如哭闹、黏人、睡眠问题等。

  要防止妈妈的消极情绪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平时要多注意细心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他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应对的方式。

  

113.怎样理解“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是传统启蒙经典《三字经》中家喻户晓的句子,向我们提示了父亲在孩子教养中的重要地位。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对于孩子心理发展有着母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出生,父亲就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教育。

  父子的交流更多是属于触觉性的,他们举起孩子,把孩子抱来抱去,和孩子做一些剧烈的身体接触游戏或一起翻滚。和父亲花很长时间一起玩的孩子,许多方面的能力都较高。一般来说,父亲们都能像母亲们一样,对孩子做出亲切、敏感和快速的反应。不过,孩子总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爸爸妈妈。妈妈代表的是舒适、养育和言语刺激,似乎总是伸手可及。父亲更多的是当孩子的玩伴,爸爸常来常去,当他们在的时候就有刺激性的活动、新鲜事和冒险,是积极情感获得满足、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的养育风格,对于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14.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有心理问题吗

  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因素,幼儿期,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对孩子的情绪、态度、行为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缺乏父母的直接交往,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缺失不是绝对的。在单亲家庭中的养育者如果能很好地承担既当爸爸又当妈妈的职责,孩子可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的父母亲一方不能有效地行使养育的责任,而另一方又没能承担缺失的部分功能,孩子的心理也可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在成长中,孩子们可能会面临像贫穷、离婚、暴力或疾病这样令人望而生畏的困难,但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有韧性,在负性经历过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发展了在逆境中成长的力量。优秀的父母教给孩子如何去控制情绪,使用积极的应对技能。那些有自尊并且有成人关爱自己的孩子,更富于有韧性,并有能力取得成功。

    

115.问题孩子出自问题家长吗

   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尽管问题孩子与问题家长时常结伴出现,仍然很难在问题孩子与问题家长之间做出明确的因果推断。

  一方面,成长中的孩子被父母的行为改变的同时,也改变着父母的行为。由于气质的差异,不同的幼儿在对微笑、哭泣等方面的倾向性不同,他们很快成为自己发展过程的积极参与者。随和的幼儿经常微笑,吃东西很乖,这就鼓励了照顾者抚摸、喂食和唱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会反过来引起幼儿更多的微笑,亲子之间迅速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联系。反之,困难型的孩子让父母不高兴,也就导致了更多的消极抚养方式。

  另一方面,家长的养育塑造了孩子的行为。家里受专制父亲轻视的孩子,在学校就会成为小霸王,而在家里受父母忽视的孩子,就会成为孤独者,容易成为不良群体的一分子。低自尊可以引发问题,而过高的自尊水平也会引发问题。放纵型教养方式会产生被宠坏的、自我纵容的孩子,这些孩子缺乏自控能力。他们那种一切应得的感觉会导致他们欺负别的孩子,为所欲为,甚至犯罪。这种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沉溺于寻找提高自尊的方式。比如,他们会把外表的吸引力看得很重,导致紧张、滥用药物、酒精成瘾和饮食障碍。

  116.育儿中的言传与身教要注意什么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而且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家庭教育对孩子,特别是对幼儿而言,不仅靠“言教”,更重要的是靠“身教”。当孩子试图理解世界时,他们就会依靠家长的帮助来实现。家长不由自主地调解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孩子会主动从中去体验新的规则。由此,孩子通过家长的媒介作用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因而,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是潜移默化。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就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孩子正是在对家长行为的观察和仿效过程中长大的。二是要树立榜样。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家长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三是以身示范。如当家长带孩子上街时,自己就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地下通道,过马路不闯红灯,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财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到公园游玩时不攀摘花木,不践踏草坪,注意保护环境。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与孩子一同成长。

  117.怎样进行科学的早教

  早期教育指的是从出生到上学这个阶段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早期教育是对0~6岁的孩子及其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3~6岁孩子的认知技能与他们父母提供的框架和支持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日寸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l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l周岁~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说: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知,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作为父母,应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把幼儿玩与学揉和在一起,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自热而然地、不强迫、不命令、不考试、不批评、多表扬、多鼓励。

    

    118.“乖孩子"是好孩子的标准吗

    传统的育儿观念认为,好孩子要乖,一切听大人的话,长大后才有出息。其实,小孩子如果太乖未必是好事。因为心理上过早地防卫,事事都听父母的,按部就班按照大人的安排去做,自我意识和能力受到束缚,长大以后孩子会十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意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旦没有大人的指点,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孩子有点“淘气”并非坏事,往往这种孩子兴趣广泛,知道的事多,思考问题的路子更广阔,心理发展比较健康。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健康聪明。在教育儿童时应注意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慌,其他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主意多,父母应作出正确的引导,用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聪明的父母适时适当

地给孩子一点儿“自由的空间”,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119.常夸奖孩子好吗

    在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来自成人的评价至关重要。对孩子行为做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善于对孩子作出适当的评价,同时在适宜的情境中引导孩子对行为进行初步评价,有助于孩子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孩子在受到大人的夸奖时,不仅心情愉悦,而且懂得了什么是好的、家长提倡的,什么是家长反对的。这样比直接对孩子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效果要好得多。每天夸孩子一句并不难,但夸奖得好并不是一件易事。重要的一点是要夸得准,孩子有自己的觉察力,能听出虚假的奉迎,如果夸得不准,孩子就会感觉是受了欺骗,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夸错了,那反而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表扬孩子要基于实际表现,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孩子的自尊自信不是空想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外部现实的成就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基础之上。父母虚假和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们夸大自我,衍生出种种问题,例如自私、自负等。

 

  120.对孩子怎样批评好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批评孩子要注意以下指导原则:

  (1)家长应该把指责孩子与指责孩子的行为区别开来,不要说“我惩罚你是因为你太坏”,而应该说“我惩罚你是因为你做的事让我很失望”。

  (2)具体说出你所惩罚的行为是什么,向孩子解释清楚你为什么要对这种行为有所限制。

  (3)惩罚孩子绝不可以过于粗暴或对他们造成伤害。要记住两点:不要在你发怒的时候打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4)发现孩子不良行为后立即惩罚(如斥责或取消特殊待遇)最有效,对幼儿尤其如此。

  (5)体罚对两岁以下的孩子效果不大,会使孩子感到困惑并受到惊吓。打5岁以上的孩子也不好,因为挨打会让孩子感到羞辱,产生敌对情绪。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永远不应该打孩子,最多只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使用体罚,比如,幼儿跑到大街上,那样一旦出事就有人身危险,此时的体罚可以使孩子不敢自己再往马路上跑。

  (6)在孩子们表现好时进行奖励,比在他们做错了再进行惩罚更有效。

  

121.家庭暴力会轮回吗

  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孩子、父母和社会都会有麻烦。多数人按照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但这样做意味着很多父母会重蹈覆辙,犯他们的父母所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不管我们是否相信,事实上这种现象很普遍。

  是的,暴力行为会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虐待孩子的父母中,大约有l/3的人在儿时受到过虐待。不论孩子是否喜欢父母,即使是最痛恨父母虐待自己的孩子,他们都会不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不自觉的模仿着。于是可悲的现象出现了—这些受虐待的孩子几乎是在开始学步的时候就学会了虐待人,这里的虐待甚至包括自我虐待。令人欣慰的是,并不是所有受到虐待的人都会成为虐待孩子或他人的成人。

如果受到虐待的人能从一个有爱心的大人或伴侣那里得到过感情支持或帮助,那他们就有可能打破暴力的轮回。

 

  122.怎样帮助孩子选择适宜昀玩具

  传统的观点认为,玩具是供孩子娱乐的,但近年来,玩具在孩子的成长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不单单要考虑玩具的生理卫生要求,还要注意到玩具的心理卫生要求。

   一是给孩子买的玩具,要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如男孩也可以玩小动物、布娃娃,女孩也可以玩枪、车之类。因为同情心、细心也是男孩今后发展必需的一种品质,勇敢、好动更是现代女性必需的一种品质。二是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玩具。给性格孤僻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有效地调动着这些孩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产生愉快和自信的体验,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三是不要为孩子购买过多的玩具。孩子同时拥有过多的玩具会使孩子容易养成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认真、不细致的习惯以及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等不良性格,还会使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性,不知爱惜玩具,严重者还会使孩子养成玩具“破坏癖”。四是应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玩具。由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很快,应该使他们保持兴趣。玩具的颜色、质地和形状对非常小的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而大一

点孩子的玩具则要考虑社会性方面。

 

  123.绐孩子选幼儿园有哪些要注意的

  处理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性困难。高质量的幼儿园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和心理技能,低质量的幼儿园可能会减弱依恋。如何选择呢?

一是尽量不要选全托幼儿园。幼儿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孩子长期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二是不要为了好学校而舍近求远。这样做将带来接送孩子的难题,也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得不早起,这对他(她)的健康有负面影响。三是尽量不要进比孩子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班级。正常的孩子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一个聪明的3岁孩子进入4岁年龄段的班级,他的能力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这对孩子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十分不利。而且,当孩子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由于年龄的问题无法入学。孩子将面临“留级”的打击。

 

  124.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入园第一天,整个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一个陌生环境孩子会产生本能的不安全感,能否顺利地渡过这一转折期,将会对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上幼儿园,家庭和幼儿园要配合工作。最好采取渐进入园的方式,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环境。家长可以亲自带孩子认识并熟悉环境,安排作息时间,理解、关心并鼓励孩子。因此,爸爸妈妈在孩子入园前应做些准备工作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一是要激发孩子想上幼儿园的兴趣。告诉孩子到幼儿园后会有哪些有趣好玩的事,引起孩子的好奇与兴趣。二是不要欺骗孩子。在幼儿园与孩子分离时不要说你会在楼下等他之类的话,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你,送你上幼儿园不是因为不要你了,而是你长大了,应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三是分开的时候要果断。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前就应该和他说好,送到幼儿园后爸爸妈妈就会离开。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不舍,否则,他就更想用哭闹来留住你。四是不要拿老师来吓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拿老师来吓唬他,这会给孩子不好的暗示,更加不喜欢去幼儿园了。

 

  125.孩子胆小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的孩子很活泼,有的孩子很敏感胆小。父母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j研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撑和跌倒,其他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成人恐吓或父母遇事大惊小怪都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要设法消除诱因,不吓唬孩子,不讲恐怖故事,经常带孩子与他所害怕的东西接触,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习惯对方。让孩子学习克服惧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教给孩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时,父母自己应克服惧怕心理,这对改变孩子胆小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126.孩子为什么会“自私”

2~7岁孩子心理发育的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这也是自我意识成长的重要阶段。因而他们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似乎就是自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孩子有时会显得“自私”或给人捣乱。例如,孩子站在电视机前,挡住了你的视线。这时,如果你让他挪一下好让你也能看电视,他也许会动一下,但他还是以自己能看得更好为目的。这并不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自私”,他只是意识不到你的视野和他的视野不同。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自我中心呢?在许多情况下,因为他们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有限。

     

   127.要提高孩子昀情商,从哪些方面入手

  理解和控制情绪都需要智慧,这种能力被称为情绪智能,即情商。情商高的人不仅能洞悉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且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情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相应地情商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并促进孩子的觉察能力,对自己的情绪的感受和识别,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不批评,不判断;二是自我情绪的管理基于客观的觉察和包容,在孩子被情绪卷进去的时候,平静地引导孩子从多个视角看待事物,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学习做情绪的主人;三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养并激励孩子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对进步给予鼓励,激发孩子从内部激励自己;四是孩子都有推己及人的能力,家长在孩子表现出这方面感受和行动时积极进行反应,给予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孩子这种共情能力的发展;五是家长创造适宜的家庭和社交环境,积极与家庭以外的人和环境交往互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管理。

  

128.为什么要重视孩子昀动作发展

  运动是行为的基础,是个体智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的头两年,孩子心智的发展大多是非言语性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学习协调感觉获得的信息和有目的的运动。幼儿各种能力是按先头后脚和先近后远的原则与顺序发展的。从抬头、翻身、坐、爬,到站、走、跑、跳,孩子积极尝试各种运动,选择有效的运动方式。感觉统合能力对于有意识的协调行动十分重要。随着脑发育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进而发展到身体双侧的协调、手和眼的协调、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的稳定以及有目的的行为,最后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使身心相互协调,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如何促进孩子的动作发展?一是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来。二是善于等待,等待孩子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三是和孩子共同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动作,增进亲子关系。

  

129.孩子喜欢咬指甲,吮吸手指怎么办

  孩子吸吮手指或咬指甲一般不是由于孩子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而是一种习惯问题。对于6个月左右的孩子来说,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进嘴里,吮吸手指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孩子会自然改掉这个习惯。

  如果孩子在出生6个月以后还一直吮吸手指,有可能是为了排解无聊而出现的习惯性行为。父母要想一想平时是否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耍,孩子身边的环境是不是太无聊等等。另外,吮吸手指或咬指甲这种现象的发生常与精神紧张有关。一些孩子在心理不安、不满或紧张时,便常借吸吮手指、咬指甲等方式来平稳自己的情绪。因此,只要情况不严重,妈妈应该尽量保持宽容的心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并时刻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或者是用孩子喜欢的玩具、有趣的游戏来转移孩子的咬指甲、吮吸手指的注意力。

     

130.孩子为什么喜欢扔东西、撕纸片

  1岁的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他会喜欢扔东西,他会把放到他手中的东西扔来扔去,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感。同时出于好奇和探索的需要,他也将扔东西的行为当做一项“科学实验”,看看东西被自己扔出去后,会有什么反应。孩子从“扔物”中会发现物体有许多不同的属性,从而增长其不少的见识和经验。如果家长在一旁不停地帮他收拾,他会以为这是一种可以两人玩的游戏而乐此不疲。最好的办法是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如皮球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他自己扔,自己拾,以促进孩子学习体验。要将孩子扔东西的兴趣,正确地引导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去。同时要耐心的教孩子什么可以扔,什么不适合扔,扔东西有什么不对。当孩子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同样,在这个年龄段里,孩子还喜欢撕报纸、书本等。通过撕纸张,他能看到自己动手后的成果,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带给他很大的信心。同时幼儿动作发展从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过度,因而孩子在撕纸这样的举动中手指的精细动作会得到锻炼。

  一般来讲,孩子喜欢扔东西、撕纸片是一个成长的阶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父母对这些行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要对孩子破坏性行为过度关注,因为父母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这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甚而发扬光大,形成扔东西引起别人注意的坏习惯。过了这一阶段,孩子逐渐学会了正确玩玩具、翻看图书后,他的兴趣和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许多更有趣的活动中,扔东西、撕纸片的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况下,孩子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可能只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希望父母能有时间陪伴自己。甚至孩子可能因为生气不满而扔东西。这时,家长就要留心孩子的情绪表达和需要,及时沟通并且给予积极的关注。

    

 131.好动的孩子就聪明吗

  有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坐不住,动作多,不闲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年龄越小越明显。一方面,好动可能由于没有活动够,浑身的能量无处释放。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让他们积极进行运动锻炼,尤其是协调性的运动。另一方面,孩子出生就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其中多血质的孩子相对更加活泼好动,注意力、兴趣和情绪易于变化。还有的情况是孩子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常人或是低于正常,也会表现得好动。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好动和聪明联系到一起。由于对孩子的教养不当或者环境的强化孩子也可能表现得多动。

孩子好动和多动症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孩子好动往往是有目的性和有选择性的。好动的孩子的行为有目的、有秩序,并且能够区分不同的内容和场合进行选择。针对孩子好动的情况,首先家长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细致观察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孩子相比成人更具有多样性并且富于变化,过早下定论容易导致标签效应。问题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策略会有助于解决问题。

 

  132.说话不礼貌,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引导

  孩子到3岁以后,随着词汇量的急剧增长,越来越会说话,偶尔还会骂人、说脏话。其实,对孩子来说,骂人很多时候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引人注目的一种手段。父母如果把这些看得很严重而严加斥责的话,会让孩子心生胆怯,并且处于叛逆心理还会骂得更加厉害。可如果放任不管,孩子又会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孩子骂人或说脏话时,父母需要妥善对待。

孩子第一次骂人、说脏话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不是为了表达生气的情绪,而是淘气。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正确了解脏话的含义,只是认为是一些新鲜词汇,就照原样学着说而已。但是,最好还是在发现孩子无意识骂人的时候立即纠正。如果孩子一生气就骂人,那他不仅学不会控制情绪的方法,而且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习惯,以至于随时随地张口就骂。如果父母出于“孩子不明白骂人不好”的想法而放任不管,以后想让孩子改正就会更加困难。妈妈应告诉孩子:“你好像因为淘气才会说脏话,可是听你说这话的人心里该多难受呀。骂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要说别人喜欢听的话。”这样说之后,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骂人、说脏话了,但妈妈并没有生气,并且同时他也明白了骂人和说脏话是不对的。

 

  133.“贵人语迟”有科学道理吗

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些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有些则发音不清晰。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长给予了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后,孩子的语言能力随长大而加强,尽管可能比同龄孩子晚l-----2个月,也属正常。但是,有些孩子说话时吐字不清,家长也未加注意,那就可能造成以后的语言障碍。

  小儿的语言学习有一个基本过程,如l周岁以内孩子的发音一般是无意识或仅有简单的单音,3岁后就能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了。如果3岁时孩子的发音仍不清晰,甚至别人听不懂,那就有问题了。由于先天不足或发育期的异常,造成言语功能发育缺陷,出现不同程度的听不懂话或者不会说话的问题,需要尽早明确原因。

  纠正语言问题时,家长不要训斥或讥讽孩子,要耐心地做示范,也可让孩子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音,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发音。发现孩子在模仿不良发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等时,要及时制止,并把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否则,到学龄甚至成年后再矫正不正确发音,就很难成功了。

    

134.怎样培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

  生命的最初七年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语言发展的源头在社会关系之中,环境的作用会影响一个人掌握语言技能的水平和复杂程度。只有得到精心的培育,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总的看来,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间越多,孩子会说话就越早。父母告诉孩子的物体名称越多,他们的词汇量增长越快。很明显,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提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要避免经常用“吃饭饭”等宝宝用语。对宝宝用语有助于父母吸引孩子的注意,进行交流并教孩子说话。然而,持续使用儿语会减慢语言学习的速度。孩子说话能力提高后,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语言水平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表达方式。尤其在一岁半到四岁的时候,父母一方面要弄清孩子说什么,另一方面要让孩子多说。可以使用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扩展孩子的话,另一种是鼓励孩子多说。

   

135.孩子口吃怎么办

  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0---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而2~3岁左右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上了小学,说话还是结结巴巴;有的孩子说出一个字后还要延长这个字的发音时间;有的孩子每一个字重复多次后才能说出第二、第三个字。医学上称此为口吃。但也有孩子平时说话口吃不严重,仅在紧张时表现得非常突出。口吃最初发生在2~4岁的幼儿,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幼儿学习说话的最佳时期。孩子希望用较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因所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有时要边想边说,往往把第一个字重复多次。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时,往往会遭到家长的训斥和惩罚,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焦急、不安等不良情绪,从而引起口吃。

对有口吃现象的孩子,正确的矫治应从心理治疗入手,父母不要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一定不要厉声责备,应该鼓励孩子慢慢讲,把话说清楚,或者是换一句话,改变他的语言习惯,让他想好了再说。也可加强对孩子的口语训练,教孩子唱歌,讲故事,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

 

  136.怎样帮助孩子阅读和背诵

  书是知识的海洋,阅读的兴趣最好从小培养。父母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愿意自己独立阅读呢?一是要耐心回答提问并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二是要循序渐进的选择书籍,帮助孩子表达思想。三是要帮助孩子建立听故事、欣赏故事及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幼儿每天应有亲子共读时间,每天20~30分钟左右,这一点非常重要。背诵记忆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擅长看(视觉型),有的人擅长听(听觉型),有的人擅长用嘴和手(运动型)等等;比较常见的是混合型的记忆方法,而这种方法的记忆效果最佳。

  有位试验者曾经用这三种方法让三组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记住10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孩子,他只告诉他们画上画了些什么,并不给看画。对第二组孩子正好相反。只给他们看画,可是不再给他们讲每张画画了些什么。对第三组孩子是又让听又让看,试验者不但给他们讲画的内容,同时给他们看那些画。过了一段时间,试验者分别问这三组孩子记住了多少画的内容。结果第一组记住的最少,只有60%;第二组稍多,记住了70%:第三组记住最多,达到86%!这还仅仅是两种感觉器官并用,记忆效果就比只用其中一种好得多。因此,如果帮助孩子把所有感觉器官一齐调动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137.为什么有的孩子好带,有的孩子难带

  孩子出生后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有些孩子容易带,有些孩子比较难带,这主要与他们的气质相关。

  儿童心理学把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容易照看型”。这类气质的孩子(约占40%)生理功能有规律,节奏明显,比较开朗,容易与父母合作,也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父母对他们比较满意。对这类孩子的教育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防止他们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染上不良的个性品质。第二类是“难以照看型”(或称执拗气质)。这类气质的孩子(约占l0%)生理功能活动缺乏规律性,心理适应性差,对刺激畏缩,否定性心境占优势,经常大声哭闹,爱发脾气,在游戏中也不愉快,脾气古怪。父母对他们要多加宽容和体贴,适度照顾,鼓励他们投入到社会交往中去,在游戏和各类活动中增强欢乐情绪,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作正面引导,少作反面批评,尤其不要当众奚落、批评他们。第三类是“缓慢发动型”。这类气质的孩子(约占l 5%)活动水平低,行为反应弱,情绪总是很消极、不愉快,对外界环境表现退缩,逃避新刺激,对各种变化适应缓慢,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逐渐适应新刺激、新环境,逐步活跃起来。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加强教育,施以良性刺激,用具体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成长。

  

  

第二节

自主独立  勇于探索——

学龄前期(4~6岁)

138.积极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积极的亲子关系包含如下四个成分:

(1)相互尊重。明智的父母会尽量不打孩子,不和孩子争吵,不以藐视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或唠叨个没完。避免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因为剥夺孩子学习和负责的机会反而会妨碍孩子独立和自尊的发展。改变说话的方式,多用商量的语气和有互动的方式对孩子说:“这件事情做得不好啊,那我们重新来一遍好吗?”同时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孩子会更能够理解其中的错误。要善于鼓励。经常得到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

  (2)分享快乐。明智的父母会每天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些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

  (3)慈爱。尽管无可置疑,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们理所当然地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用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很重要。

  (4)鼓励。经常得到鼓励的孩子更有自信。明智的父母不仅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胜利”、“成功”或“出色”的表现,对孩子的进步和为提高自己所做的努力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孩子表示信任,让他们尝试自己做事情。你对孩子的态度将会深深影响到孩子,你的尊重、你的微笑、你的态度、你的语言都会是孩子反馈给你态度的表现。

    

   139.怎样与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善于沟通,与朋友、同事、领导能够和谐相处,但是他们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孩子们沟通越来越困难。管教孩子的中心问题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能够创造性地与孩子沟通是成功管教孩子的重要成分。

建立有效的沟通,应该注意以下五点:一是耐心聆听孩子诉说。父母常常没有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常听到一半就打断她说我知道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愿意与你交流了。二是接纳感受。应该给孩子自由,让他们通过语言和行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深层感觉。不过,这不意味着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三是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引导他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父母应首先理解孩子年龄还小,有很多道理不懂,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其次应帮助孩子分析错误,让他们明白错在哪里?最后帮他们解决问题。四是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要肯定他的努力,说具体的事情,而不是评价性格特点。例如:孩子,你屋子收拾的真漂亮等等。五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如果你想让孩子幸福、快乐,最简单的是让他自己做决定,不要去替他做决定,让他养成自立的习惯,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

 

  140.父母的育儿观念发生分歧时如何处理

  在教育子女方面,爸爸和妈妈难免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妈妈会为孩子细心的;隹备食物,爸爸可能会为孩子买来最新款式的电动玩具。夫妻之间性别上的差异往往会在教育子女时体现出来,父亲大多数教育孩子要注重原则问题,若孩子违反了原则就要受到惩罚,若遵守原则就受到表扬。妈妈可能会更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会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等等。

当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发生分歧时,最好还是多了解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要因材施教。当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发生争执时,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个长短,先听取一方的意见,之后父母双方就要找个时间就此问题好好商量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以后就按这个商量的结果去做。不要让孩子看出来意见不统一,这样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切记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吵架,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再者父母可以经常多学习,多看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以便能让对方接纳彼此的意见,这样可以减少分歧的发生。

 

   141.怎样说服孩子才会听话

  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是个自我中心时期,3岁就可表现出独立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

有人称这时为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所以,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是要治服孩子的“犟劲”。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让孩子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要给予孩子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健康的生活环境,要让孩子玩的好,让孩子有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身心放松,才会更顺从父母,知道父母给予自己安排的都是正确的,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再者,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而是用商量的口吻,要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视和尊重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要对自己的孩子多给予夸奖和鼓励,孩子也要面子,自尊心也很强,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会领会父母真正的良苦用心。

 

  142.超重对孩子心理有影响吗

  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心理的损害不像身体上的损害那样容易被发现,这对儿童的性格、气质、个性,以及日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耶鲁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分析显示,体重超标的儿童易被他们的同龄孩子所污辱,而他们受到这种遭遇的年龄可以早至3岁。肥胖造成的心理损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有孤独感等。由于社会习俗和审美观的影响,肥胖儿童常常为穿不上漂亮合身的衣服而苦恼,因肥胖影响体育而对升学忧心忡忡。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的体形难以被同学接受而对上学失去兴趣。在肥胖儿童中也十分普遍。胖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有事情不愿意和家长或同学说,而喜欢藏在心里,他们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胆怯,不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许多社会因素也不同程度地使肥胖儿童产生心理压力。此外,家长的训斥、担忧、焦虑,也是胖孩子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

 

  143.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易早不易晚。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善于把孩子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引导到学习兴趣上来。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倾向,在游戏娱乐中将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地与学习结合起来。要给孩子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加对学习的成功体验。要尊重孩子,多鼓励,少训斥,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自卑心理,增强持之以恒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专长潜质,因人施教进行培养。要结合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家长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144.怎样为孩子挑选兴趣班

为孩子挑选兴趣班,首先,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暂时实在看不出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父母则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孩子的兴趣。当然,父母要先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积极去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为孩子寻找和创造机会,让他表现出潜能和兴趣。其次,当父母帮孩子选择了一个兴趣班后,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要让孩子对兴趣只是“三分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此时要用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和帮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挑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能够持之以恒,快乐地学习下去。再次,孩子上兴趣班不应以掌握技能为首要目的,它们应该是帮助孩子走出家庭这个小环境、走进集体大环境的一种途径。父母为孩子选一个健康的大环境作为播撒兴趣种子的土壤,让孩子的兴趣可以自由、健康地成长,至于种子会长成什么样,等到合适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展示给父母看。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

 

  145.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国内外对教养方式的研究,可以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式、权威式和放纵式三大类。在民主式的家庭里,父母具有容忍性并鼓励孩子自我表现,激发其好奇心,家里的事情大都由家庭成员共同协议而定。相反,在权威式的家庭里,父母的管教甚严,一切活动均由父母来决定,孩子很难有发言权。由这两种管教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其个性特征具有显著不同。生长在民主式家庭的孩子,大都活泼、开朗、主动、外向、自信心和上进心都强,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很自然。而生长在权威式家庭的孩子,大都比较顺从、安静、内向,好奇心和主动性都差,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大都退缩,感到困难。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很少要求孩子,给孩子很多的自由。这类父母常常给孩子与成人几乎相等的权利,却又不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重视规则,孩子可以自行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不成熟、比较冲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导致孩子没有目标,甚至有时会胡作非为。在我国,要注意防止在儿童教养中的“过度保护”倾向,由于许多家长区别不开母爱和溺爱,以致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146.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在东方文化环境中,我们往往对性的问题讳莫如深。对于孩子提出的诸如“我是从哪儿来的?”、“什么是精子”等问题会觉得难以启齿,不知该如何回答。其实,回答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孩子的这类问题,只要把握“问多少,回答多少”的原则,用隐喻的语言或童话的方式进行回答就可以了。比如针对“我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可以说:“爸爸妈妈都有爱的种子,爸爸给妈妈一颗爱的种子,这颗种子和妈妈身体里的种子结合,逐渐长大,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该如何解释时,可以找相关的儿童图文书籍,让孩子自己看或跟孩子一起学,这样会比敷衍或欺骗孩子好得多。另外,和孩子谈性的问题,最好是同性的父母来做,这样进行性教育是比较轻松适宜的。

 

  147.如何对待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

  5岁左右的孩子,很善于动脑筋,对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会进行感受、思维和接受。当他接触到死亡问题,把自己对生与死的困惑讲出来时,父母该怎样去解释呢?一般来说,要以平静而婉转的态度,说明这个事实:死亡就像花开花落一样,不可逆转。它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此外,在死亡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正是因为我们都会死亡,生命或长或短,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潜能,尽力完善这个过程,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148.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重要的是,以平常的心做好当下的事。

作为父母,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人手,锻炼孩子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从挫折苦难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尤其要注意自信心的培养,多给予孩子肯定的鼓励,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对陷入严重挫折情境中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刻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他(她)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

 

  149.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坏习惯养成容易改正难。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把握一些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引导孩子逐步改正坏习惯,对他为改正缺点所做出的每一点努力给予鼓励性地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其次要有正确的方法。比如正强化法。就是用好的行为来抵制不良行为。如果孩子能够按时洗脸刷牙,就给他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或者只要他不耍孩子脾气,就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随意使用惩罚和指责的方法。见到孩子犯错误就大加指斥,甚至棍棒相加。这种压制性的教育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可能他慑于父母的威严暂时不敢再犯错了。可是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的坏习惯可能又会蠢蠢欲动。切记:任何惩罚性的教育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应该注意,对于不良行为,过度的关心会成为鼓励这一行为的强化物。所以,重要的是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细致地沟通,让他从心理上先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制定强化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的实施计划,并耐心、温和、坚定地监督他(她)执行。

  150.如何培养孩子具有乐观的心态

快乐是健康之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健康。如何培养快乐的性格呢?首先,要给孩子自主权,不要“过度保护”。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孩子是有能力的,是快乐的,相反,在父母“过度保护”中的孩子是无能且不快乐的。所以,在日常小事上,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他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乐趣。对于重大事情和原则性问题上,父母也要注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并提供建设性意见,让孩子感到被尊重,提升自我认同。其次,要给孩子“交友”权,避免“不合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快乐的一个源泉。因此要教会孩子“交朋友”的艺术。可以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再次,要学会调控情绪,使不良情绪尽快消散。

 

  151.怎样避免管教孩子的“不一致”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有的比较严格,有的相对宽松。无论严格还是宽松,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纪律和自由一致性,要明确规定一个可接受行为的范围,孩子可以在这一范围内自由行动,这种一致性的纪律约束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

避免管教的“不一致”,就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避免随意许诺。比如说“再不听话,就不让吃饭!”而你根本不会让孩子饿着;对说过的话不负责任、言行不一,这会给孩子传达“别信我的话,我说话经常不算数”的信息:要坚持原则,不朝令夕改、随意变通,一会儿“不行”,一会儿又“行”。例如,开始时父母拒绝给孩子买玩具,过了一会儿又屈服,最终还是给孩子买了玩具。这是家长们为了使闹着向他们要东西的孩子安静下来常干的事。避免过分强调后果,仅仅否定孩子的错误,而不说明应该怎么做才对:避免说了怎么做但不检查监督做的效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避免吓唬孩子,引起孩子的恐惧和不安;避免随意的惩罚,对一种错误的处理方法前后不一致甚至相背,会使孩子因缺少规则而无所适从或无视规则。

 

  152.上小学前应该进行哪些准备

   简单快乐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就要背起书包迈入小学的门槛,孩子可能会有兴奋、好奇、担心、畏惧等复杂多样的心理表现。

帮助孩子从游戏为主的幼儿园顺利步入学习为主的学校课堂,家长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孩子的心理调适。一是要提前熟悉学校环境。带孩子去参观即将入学的学校,介绍学校环境及上学路线的情况,避免孩子入学初期的陌生感。二是初步了解学校生活。入学前,孩子生活是以玩为主,尽管有些孩子上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但学习时间和纪律要求上比较宽松随意,课堂多以游戏娱乐为主。入学后,将由游戏变为学习,每天的学习时间、上课纪律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入学前,要讲讲学校生活,让孩子了解学校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减少孩子可能会有的紧张焦虑反应。三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尽可能地告诉他学校的快乐和有趣,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快乐学习、自觉学习,为顺利入学作好适应性准备。

 

  153.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4~6岁的孩子处于人生的第一叛逆期,你说东,他偏要说西,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温和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什么,家长首先就要做到什么。例如,孩子爱顶嘴时,你要告诉他顶嘴不是一种美德,不是尊重家长和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同时,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不欺骗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而不是采取家长制,即家长说l十么,什么就是正确的。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给他树立一个他内心也尊重的榜样,让他愿意去学习模仿他,这样孩子愿意学习他的优点,向那个方向前进。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如果孩子已经为他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就不要责备孩子了。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不给孩子过多的责备,孩子自然不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去顶嘴了。

 

   154.孩子总是说谎怎么办

这是儿童某个年龄段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必然出现的一种反应,也是智力发育过程中易偏出正常轨迹的时刻。父母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将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上的偏差。因为孩子对诚实的理解以及道德的认识,尚且不全面、不深刻,所以有时难免出现说谎现象。学龄前儿童很难区分幻想和现实,因而难免自欺欺人,夸大现实或异想天开。孩子说谎常常是由于做错事后说了实话却受到大人们的责骂,这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当我们发现孩子说谎时,首先想想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是有误,应当直接用温和的语气告诉他,你知道他在说谎,并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和他谈谈他所做的错事该怎么补救或者以后该怎么预防,让孩子知道“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的道理。让孩子感受到犯错了说谎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同时养成了诚实和勇于承担的美德。

 

  155.孩子常常破坏东西怎么办

  学龄前的孩子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孩子遇到的东西,他会利用摸一摸,尝一尝,偶尔也会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这时,父母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也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这个时期,孩子的手脑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在四处碰触探索的过程中,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对孩子无心造成的过失,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杯子打翻了,就让孩子用抹布擦干桌子,玻璃瓶打破了,让他帮忙打扫。不要一味地惩罚,而是让他领会,哪些事他做了别人会称赞,哪些事他做了会造成伤害。从而让孩子了解普遍的社会规范,知道每个人做事的限度和应该遵守的法则。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隋绪的起因是您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孩子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156.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怎么办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心理试验证明:3岁幼儿注意力可维持3~5分钟,4岁孩子10分钟,5~6岁儿童也只有1 5分钟,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程度决定的,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可进行一定的具体训练,以提高注意力。比如,可以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如:轮滑、活力板运动。买一些智力训练的图文书,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比大小、比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他报出来等等。每天坚持做练习,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练习时间要从少到多,逐渐延长。当然,培养儿童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157.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怎么办

面对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首先要平心静气。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让孩子保持一种平心静气的心态。更多的时候是让孩子的大脑安静。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要树立起孩子对自己记忆力的信心,并时时提醒孩子要记住需要记的东西,要学习和找到一套适合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方法,进行经常的训练。要培养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强烈的愿望和刺激可以促进孩子的记忆,在孩子的生活中建立与愉快事情相联系的记忆。让孩子学会一种或多种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记忆。掌握歌诀或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歌诀有利于记忆。学会特征记忆技巧,找到记忆对象的特点,辨别出其特征有助于记忆。充分运用身体的五官功能,调动身体各器官协同记忆。

 

   158.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怎么办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长大以后知识丰富,但并不是让孩子从小阅读书籍,总觉得孩子还小,阅读不易做到。认为看电视比较容易,从电视里也能获得不少知识,所以让孩子多看电视来增长知识。这样时间一长,有些孩子就患上了“电视痴迷症”。其实,电视是以图像来吸引人的,刺激信号是不需要任何转换和互动的,孩子只是坐在电视前被动的接受一些图像,虽然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它的“读图”方式和阅读相比,在智力开发方面对孩子的作用微乎其微。学龄前儿童如果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在进入小学以后,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低于那些经常读书的孩子。所以,应尽早教孩子“阅读”。阅读和年龄没有关系,和认字多少也没有必然的关系。早期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逐渐过渡到让孩子自己阅读。让孩子在幼儿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他的智力会发育得更好,也能预防患上电视瘾。当然,最好的预防方法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不看或少看电视。

 

  159.孩子冒失冲动是怎么回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小时候怎么对他,他长大了就会怎么对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记事就无所谓,其实孩子会把家长的行为全部记录到潜意识中去。孩子所有的言语、举止都是跟着周边的人学到的。家长总是表现出来不耐烦,孩子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冒失和冲动的人。所以,对于孩子的冒失与冲动,父母要反躬自省,看看自己的脾气性格是怎样的。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让孩子有礼貌,首先要做到家庭中少说脏话,并且要尽量让孩子少接触那些爱说脏话的人。其次,孩子的冲动行为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程度也密切相关,所以对孩子的爱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允许的习惯、行为要坚决纠正,可以顺其自然的就让他顺其自然。家人之间有矛盾或者发生口角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

 

  160.孩子为什么有时爱自己编故事

编故事是孩子在幼儿时代的一个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往往会将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就置身其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最终你也许能培养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孩子。有时候如果人们害怕说出真相会被人奚落或抛弃,或者觉得别人会因此而认为他们很坏,就会用编故事来作为防御的手段。所以请关注故事后面的真实意图,也许故事的内容远比你眼前所看到的要多。如果我们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让他们说下去,我们会从孩子那儿得到很多信息。也许孩子试图告诉你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没有能力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才采取了编故事的方式。有的孩子编故事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你下结论前,首先应去听一听孩子的话。

 

  161.看电视中的暴力情节,对孩子有影响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观看暴力行为的人自己也会变得暴力,暴力情节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孩子正是处于成长与模仿的年龄,暴力永远不适合孩子。未成年人在接触这些暴力、恐怖影视节目后,很容易加重其好奇心和产生模仿行为。由于未成年人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神经发育尚未完善,而且有较重的好奇心,极有可能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镜头画面,导致产生暴力行为,这会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健康的心理需要维护,要保护好孩子的感觉、知觉。观看恶性刺激的画面后,对人的心理会有侵入,看到的东西拿不走、去不掉!不要让孩子去看恐怖、刺激的场景与画面,回避不必要的伤害才能保证最基本的心理健康。

 

   162.怎样早期识别孩子的智力问题

孩子智力的问题,常见~些早期的表现:①吃奶困难。智力低下的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是吃奶困难,不会吸吮,特别容易吐奶,提示神经系统有损伤。②面容、体态异常。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患脑积水的孩子头围特别大,小头畸形儿头颅又特别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身材特别矮小。③运动发育迟缓。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童要晚。尤其走路更明显,而且走不稳,动作笨拙而不协调。④多动,这种多动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道扶起来。⑤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到5~6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不超过五六分钟。⑥视力和听力缺陷。严重视听缺陷,如深度近视、远视、散光、全聋、弱听等影Ⅱ向人与外界的交流,就会使智力发育落后。⑦尿味异常。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低下,患儿尿有特殊气味,应立即就医。

 

  163.如何对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家长对待孩--7-的测验结果,无论好坏都不能把智商看成是绝对的。首先,技术上会有一些误差,如果智商相差l0分以内,可能不反映真实的智力差别。其次,一个人的智商也可能随年龄而改变。有些孩子智商较低是因健康欠佳、环境不良、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如果进行必要的诊治,改善环境,施以正确的教育,他们的智商便有可能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不能画等号,智商正常的儿童也会发生学>-7困难。比如:父母教育不当、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贪玩、对学习缺乏兴趣等,也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因此,即使孩子智商很高,父母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反过来说,对智商低的孩子,父母也不应灰心丧气,更不能歧视或施加压力,而应对孩子作全面的调查研究,找出影响智商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智力的提高。智力测验在目前虽然是了解儿童智商的一种有用的工具,但它并不说明孩子的一切,更不能保证孩子的未来。

 

  164.如何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奇。从教育心理学上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要摸摸、弄弄的一种本能。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能帮助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挖掘智力潜能。父母如何对待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寻找答案。对于孩子不懂的问题,家长可以先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孩子自己用眼睛去寻找答案。要多给孩子提供科普知识类的读物。这些读物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孩子探究事物的兴趣,让孩子主动地去探求知识。要让孩子多接触外界,扩大活动范围。孩子接触的世界越小,思维就越受约束。孩子见得多了,脑子里的问题就会相应增多,从而对很多事物产生好奇心。家长要加强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己。家长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或者明明自己不懂,还不虚心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还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总之,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它让孩子充满了思考,是寻求知识的体现。家长要善待孩子的“为什么”,鼓励孩子问“为什么”,千万不要随意泯灭孩子渴求、探索的心。

   

  165.怎么能让孩子有时间观念

孩子心理发育过程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性。这时候,爸爸妈妈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的坏习惯。对于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首先应教孩子学会认时间,如看日历、看时钟。其次,要与孩子一起制订计划,家长参与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决定。由于是自己制订、自己做主的,孩子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执行,也能够让他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要参照时间表规律生活。有了“时间”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只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才能使幼儿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要遵守约定适当奖励。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遵守约定”,互相监督。不管是谁,没有遵守时间的,就要受到一点小惩罚,而遵守约定的人可以得到奖励。有了比赛这~动力,孩子会积极争取胜利,遵守约定就在游戏中做到了。

 

  166.孩子虽了委屈不会说怎么办

  许多孩子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千万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讲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Ji带,J作用,让孩子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会让孩子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别人的错”变成“我的错”,自我评价降低,导致退缩和消极情绪。对于受了委屈的孩子,父母要站到孩子一边,给孩子强大的支撑,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167.孩子经常发脾气怎么办

  首先应找一找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其次,要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一味袒护还是教导?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再次,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以暴制暴。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另外,要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168.孩子为什么“风一阵雨一阵”的

  4~6岁孩子的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他的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所谓的“风一阵雨一阵”。常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易冲动。学龄前的孩子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二是易外露。由于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等。三是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孩子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孩子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

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169.幼儿园的孩子“告状”为哪般

  幼儿园的孩子爱“告状”,有的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大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有的追求自我表现,想从大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还有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或惩罚,或是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对于孩子的“告状”,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父母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170.孩子贪玩儿好不好

现在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对孩子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都希望孩子不贪玩,懂事听话。其实“玩,,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许许多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难题”,这恰恰培养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与人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如果孩子们对某一方面产生兴趣,比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进一步学习,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学,家长逼迫其学习,或许孩子们会顺从,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理解、顺应孩子的好玩心理,绝不意味着听之任之,父母绝对不能过分迁就,以防由好玩变成毫无节制的贪玩。因此,适度的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起积极的作用,若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过于迁就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是不利的。

 

  171.怎样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孩子不懂得分享,守着一大堆的玩具、美食,他或许会感到很孤单。因此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在孩子们健康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尊重孩子。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强迫分享的孩子也会强迫别人与他分享。事实上,那些喜欢抢夺别人物品的孩子,大多数曾经被大人强迫与别人分享过物品。其次,要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与朋友共同分享美食、工具,告诉孩子们,与人分享是件快乐的事情,虽然你失去的是美食或一件玩具,但是得到的是快乐。再次,要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对此,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尽可能使每个孩子的手中都有玩具玩,满足孩子游戏与活动的需要。但有时他们之间仍然会出现争抢,这时,应该逐渐地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调整活动的内容、如何轮流着玩、如何分享玩具、如何合作着玩。对于较委屈的一方,成人应给予较多的理解、帮助和关心,不要使其情绪过于不快,并帮助他逐渐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较好强的孩子,应帮助他理解别人的感情,指导他如何与他人相处。最后不要因为孩子不愿意分享而惩罚他。

    

  172.孩子总是被小朋友欺负该怎么办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软弱,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他就可能成了同伴们攻击的对象,在比自己强壮的孩子面前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选择退让,即使被小朋友欺负也一声不吭。

看到这种情况,性子较急的父母可能会直接介入孩子的纠纷,跑去找欺负孩子的伙伴,将对方训斥一番,或找对方父母理论,希望他们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或许会教孩子给对方颜色瞧瞧。性格温和的父母或许会教育孩子远离打人的孩子,以这种消极的方式回避矛盾。其实以上方法均有失偏颇。不妨尝试以下方法:不要教孩子“以牙还牙”。以牙还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会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打人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在父母这样的引导下,孩子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令父母头痛的问题:攻击其他小朋友,欺负其他小朋友。帮孩子分析原因,耐心与孩子交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对方无意中伤害了孩子还是故意欺负孩子?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如果孩子个性柔弱,应让孩子适当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等。冷静处理问题。当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心中的怒火,切忌不依不饶的纠缠对方父母或训斥对方的孩子,这样不仅仅伤害彼此的感情,还可能间接地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173.孩子总是欺负其他小朋友怎么办

当孩子经常没有任何理由就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孩子的行为,而是了解孩子欺负小朋友的原因。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父母的过分保护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暴力性格。其次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或喜欢看的电视中出现太多的暴力画面,当孩子们长时间的接触这些游戏或电视节目的时候养成了孩子的暴力性格。当孩子们出现暴力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及时制止。当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时,父母首先要及时制止,不要冲孩子发脾气,要了解孩子欺负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赔礼道歉。当父母了解到孩子欺负别人的原因后,应该告诉孩子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应该向被打的孩子赔礼道歉。孩子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以后,会主动和小朋友说“对不起”。不应过分袒护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并袒护孩子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会引起许多不良恶习。避免孩子接触太多带有暴力画面的游戏或电视节目。

 

  174.孩子受到同伴冷落该怎么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同伴的冷落,孩子或许会万分沮丧,或许会哭泣……这时候父母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家是一个安全的场所,父母要对他们做到支持和引导的作用。首先告诉孩子有父母陪在身边,不要害怕;其次告诉孩子同伴冷落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外面的世界里总会有你的朋友,不过需要一点时间。关键是要敏感地注意到孩子受到的伤害。因为小一点的孩子还可能愿意跑到你怀里向你倾诉他们的烦恼,当他们长大一些后,他们会感到尴尬,从而更愿意将痛苦隐藏起来。因此,不管怎样,不要轻易忽视一个不爱说话孩子的感受,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安慰他们。再者,父母应当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新的活动,一些让孩子能得到尊重的活动,结交新朋友。最后尽量不要让孩子的思想集中在这些事上,不管父母有多么焦虑,也不要表现出对这种事情的过分关注。父母的做法应该是表示同情和理解之后,谈一谈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鼓励孩子。

 

  175.不同年龄殷的孩子交往方式相同吗

孩子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交往特点。在婴幼儿期,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孩子更倾向于独自游戏,没有接近其他孩子的欲望。在这个时期,婴儿最重要的是建立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依恋是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孩子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孩子由对一切人不加区别的反应转变到对母亲的特别偏爱。母亲此时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发展安全型的母婴依恋。从3岁开始,儿童喜欢与同伴交往和游戏。3~4岁,与同伴的依赖程度显著增长。孩子更多的趋向与地理位置较近、有共同喜好的同伴交往,这时他们经常是几个儿童一起游戏,玩具类似,但彼此间独立。这种关系容易建立,但并不牢固。这种游戏关系成为“平行游戏”。进入幼儿中期和末期,儿童更多地表现为“联合游戏”。孩子之间共同玩耍,伴有言语沟通和交流,但没有统一目标约束,之间并不固定角色。在这一时期,同伴在孩子的社会交往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儿童通过交往来发展认知和社会技能、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并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选择伙伴有其倾向性。各年龄阶段择友因素也有所不同,并动态发展。

 

  17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伙伴关系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促进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做出表率。父母本身不具备的优点,很难在孩子身上找到。那些活泼、热情、容易和别人和睦相处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家庭要多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要鼓励孩子交朋友。父母要教育孩子宽以待人,要有同情心,信赖朋友,不欺侮弱者。在孩子带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时,父母应表示欢迎,并热情招待他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也是孩子选择同伴的重要条件。缺乏生活能力或生活能力低下的孩子,很不受同伴欢迎。父母对孩子不可过于严格。过于严格,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不敢与人交往。但也不宜过分夸奖、赞扬孩子,否则容易使孩子变得高傲和任性,而不愿意与他人平等交往,从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对孩子们在共同游戏、玩耍中出现的争执,父母不要过早地干预。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会自行解决,这也能使他们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儿童是乐群、恋群的,如果把他们关在冷漠狭隘的家中,不但无益,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父母千万不要任意给孩子划禁区、设框框,而应让孩子在群体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177.孩子沟什么昕幼儿园老师的话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对孩子离开父母进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孩子上幼儿园后,与老师的相互交往成为孩子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通过直接教导、言行榜样等方式,使孩子学习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知识及集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规范等;同时,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孩子演练着多种社会行为与社会技能,并依据老师的不同奖惩、强化而调整着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孩子的整体心理水平较低,易受暗示、引导,加上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神圣”地位,相对于父母而言,孩子会对老师的评价、奖励与批评、表扬与惩罚更重视,老师的表扬、批评或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178. “3岁看小,7岁看老”有道理吗

  “3岁看小,7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是人们对自身成长的观察经验总结。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婴儿出生2周就产生了心理反应,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B,1i9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人的个性特征的初步形成是在学龄前期。这些最初形成的个性特征,在儿童的心理上织出了最初的较为明显的“花纹”。所以,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表现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的总特征的雏形,一般在7周岁已显现。

        

  179.孩子越大越有主张越难管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孩子天性所致,而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法造成的,也就是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害了孩子,又自讨苦吃。事实上,只要家长能做到:不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非常好带,非常听话。比如:孩子想要拿一样东西,而这个东西家长不希望孩子拿,孩子就又哭又闹。这时候,家长有几种选择:家长不理孩子的哭闹,并且坚持不给孩子拿这个东西,孩子就会很好带。家长看到孩子闹,就把这个东西给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难带,而且脾气很坏。有些家长开始训斥孩子几句,甚至打孩子几下,然后依然把这个东西给孩子,孩子的这种坏脾气也一样会形成。并且非常难带。

不要轻易拒绝孩子,那是要求家长不要拒绝孩子有益的求知兴趣和孩子的理性分析。但是,家长一定要拒绝孩子的错误习惯和无理取闹。采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会出现越来越难管的问题。

 

  180.如何对待急性子,缺乏耐心的孩子

  孩子性子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天生就比较急躁,另一种则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反应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过于敏感或迟钝,或者父母本身树立了情绪反应激烈的榜样。适当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偏偏无人关注的时候,孩子的忍耐度就会下降,变得很急躁。另外,做一些对孩子来说可能难度系数很大的事情时,他也会变得很急躁。在孩子因受到挫折而表现急躁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循序渐进克服急躁情绪。有的孩子即便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也仍然显得极不耐烦去做。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坚定而温和地鼓励孩子。别给孩子的急躁情绪火上浇油。一旦发现孩子情绪急躁,家长要先冷静下来,一边仔细观察孩子,推测问题的症结所在,一边引导孩子在发泄情绪的前提下冷静下来。事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孩子提出希望,教给孩子正确应对情绪的方法,促进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

   

  181.孩子容易渤动或紧张怎么办

  心理紧张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处于紧张状态的孩子,意识活动常常会受到干扰。当孩子出现种种心理紧张的征兆时,只要父母能够及早发现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他的心理压力便会有效地得以缓解或消除。当然如果症状严重,那就应该向心理医生求助了。要消除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的孩子紧张的情绪。孩子回到家,感到的是冰冷冷的家庭气氛,孩子自然会变得敏感、胆小、怯弱,容易紧张。要避免过于严格导致的孩子紧张。家长要适当放低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教孩子学会愉快的生活,保持乐观的人生观。内向自闭的孩子容易紧张。让孩子掌握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识别、转移、理智化等等,有利于孩子克服紧张情绪。身体弱的孩子容易紧张。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驱散紧张的情绪。

同时,无论在学校、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尽可能不要情绪冲动,尽可能遇事豁达、心胸开阔,保持心情的舒畅和愉快。即使遭受挫折,也要相信自己,充满乐观精神,坚忍不拔地为成功而奋斗。

 

  182.孩子总是害羞怎么办

有1/5的儿童天生就害羞。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性格如此外,还可能因为自我评价低,或者有陌生人焦虑。一般来说,五六个月到1岁半的孩子这个现象比较重,但有的孩子会推迟出现或延续长久,到l岁以后还有表现。孩子有了这种表现不要批评,不要吓唬,放松一些,要接受他这种性格或宽容他这一个阶段的这种表现。不要把害羞当做错误行为,对这种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暗示他因为有这种行为,所有人不喜欢他了。反之,要以平常心对待,要他知道暂时不和成人打招呼、不和小朋友一块儿玩,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往往过了3岁,他就自动好了。不要贴标签,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须知,标识会深深植入他的心,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可能以后他还会利用这个标识来逃避不喜欢的人。对于自我评价低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学会玩一些游戏等。这样做,可以使他们跟上别的小朋友,才可能愿意和小朋友一块儿玩。要多讲一些故事,用故事里那些不害羞、勇敢的小主人公来影响他。

 

  183.孩子做事虎头蛇尾该怎么办

改变孩子在学习或做事中“虎头蛇尾”的状况,关键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人们从事任何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有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意志力。克服孩子的弱点,战胜自我,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如其他被人们珍视的可贵品质一样,需要在生活的风雨中练就。如何去做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父母做好的示范,言传身教。二是降低活动或者学习任务的难度,减少孩子放弃的理由。三是改善父母的观念和看法,放弃“总是……”的消极评价,给孩子不一样的成长环境。

 

  184.性格内向好还是外向好

性格的外向性与内向性的特质是对人的一种分析视角。任何特质都没有好坏之分。外向者一般是爱社交活动的,有自信的,好寻找刺激的、崇尚冒险精神的。相反,内向者是冷淡的、爱思考的、不好交际的,他们不一定是孤独的,一般是有较小的朋友圈,但较少会交新朋友。        

人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虽然所有孩子都可能会表现出两种性格特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更多地表现出其中之一的性格特征。孩子四五岁时,进入了学前班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的性格特征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明显,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上学后的表现。教育专家认为,外向型的孩子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习的效果最好。但是他们往往比内向型的孩子更顽皮。内向型的孩子喜欢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来学习。老师往往会表扬他们安静而且从不插话,但可能就忽视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感受。不管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都各有千秋。因为外向型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所以他们的生活中往往不乏朋友。内向型的孩子也许相对朋友较少,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往往更深刻,关系也更紧密。无论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他都会以他孩子的方式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并且成功,他的生命同样绚丽多彩!

 

  185.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一个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的品质。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是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6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家长要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二是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匹等等。三是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开始学习吃饭,洗手等等,都是当做“玩”来对待的,家长应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医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龚家湾建兰新村130号 老年护理院:0931-2403965 心理援助热线:0931-4638858 值班电话:0931-2861575 就诊时间:周一~周五 8:00~21:00
版权所有: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陇ICP备15002606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85号